笔趣阁

天书吧>大秦皇妃 > 第206章(第1页)

第206章(第1页)

秦王政希望大秦千秋万载,一世丶二世丶三世……传至万世,在子孙後代的手中无限延续,因此自号「始皇帝」。因为皇宫最高的台阶叫作「陛」,所以百官尊称始皇帝为陛下。

赵琨在楚地待了三年,召集燕齐方士批量生产化肥和农药,培育杂交水稻,将云梦泽改造成鱼米之乡。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荆楚旧贵族彻底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再也无力翻身。

始皇帝多次来信,赵琨才将其实还没有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交给当地的农官打理,回到咸阳。

秦国更改了官制,以太尉丶丞相丶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尉的人选原本是尉缭子,但是尉缭携红颜知己归隐,不知所踪。众人推举赵琨为太尉,百官之首,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忽一日,始皇帝的诏书发到桂林,因为文字不通,居然没一个人能看懂。

於是李斯奏请统一文字。

秦王政命令李斯丶赵琨丶隗林丶王绾主持统一法令丶文字丶度量衡等各项事宜。

国家初定,丞相王绾上奏:诸侯刚被吞并,燕丶齐丶荆楚过於偏远,难以镇守,请分封诸位公子为王,采用分封制镇守那些偏远之地,便於治理。

廷尉李斯持反对意见,他说:周文王丶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多为周王室同姓诸侯,但是後来宗属关系日渐疏远,诸侯互相征讨杀伐,彼此的关系犹如仇寇,周天子也无法制止。

李斯提议采用郡县制,始终维持国家主权的统一,在安定中寻求发展。

始皇帝想采纳李斯的提议,但赵琨对他眨眼,於是他屏退众人,询问赵琨的意见。

赵琨侃侃而谈:王先生儒法兼修,受儒家影响深远,十分向往周朝的礼乐制和分封制。然而这一套在现如今其实是行不通的。

诸侯之间征战不休,根源在於有限的资源(土地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春秋时期,地广人稀物博,资源相对充裕。诸侯自然可以推崇周礼,文质彬彬地往来,和和气气,很少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哪怕打起来也要讲究体面。到了战国,资源都被瓜分丶探索的差不多了,诸侯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就难免抛开礼节,一次次地突破下线去掠夺侵吞土地丶粮食丶人口等重要资源,於是礼崩乐坏。白起为什麽要坑杀四十万赵军?留着消耗资源根本养不起,放回去又是劲敌。

分封制就好比把刚刚统一的天下再次划分为众多诸侯国,会埋下诸侯征战的祸根,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

但郡县制现在就有弊端,那就是容易滋生腐败。假如有强敌入侵,或者发生动乱,郡县各自御敌,难以形成有效的防线,难以组织起强力的反击,基本只能各自坚守城池,等待朝廷的军队四处救火。一旦救援不及时,望风而降的地方官吏肯定不在少数,墙头草顺风倒。

赵琨随手画了一张简易地图。

大秦的轮廓一笔勾成,两道线勾勒出黄河丶长江。然後标出咸阳丶东夷丶南蛮丶西戎丶北狄的位置。

这些年,戎狄部落逐渐繁衍壮大,对了,现在应该叫匈奴。匈奴单于治下,人数早已超过十万。妇女孩童也能挽弓搭箭,全民皆兵,而且他们南下牧马的野心从未熄灭。

赵琨画了一条路线,假设匈奴走这条路线入侵,这些骑兵沿途不会遇到任何过不去的阻碍。等朝廷组织起军队,搞不好匈奴骑兵已经一路劫掠到咸阳城下了。

所以,不能依照周朝的制度来分封诸侯,但可以给宗室封一些只有食邑和少量兵马,没有封地的爵位,设置三道防线让他们镇守——内长城防线丶外长城防线丶边防重镇。

随着赵琨的勾画,秦王政眼中的光越发明亮,这样既不会产生国中之国,又能有效平定叛乱以及外敌入侵。确实比单一的郡县制靠谱。

始皇帝不愿意坐视匈奴发展壮大,派李牧和蒙恬攻打匈奴,将西域划入秦国版图。赵琨鼓励百姓迁居西域种植棉花和瓜果,去就送房子送田地免税十年。西域逐渐汉化。

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始皇帝东巡,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祭祀天地。

赵琨和大侄子并肩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万家烟火,忽听大侄子叫他:「叔父,看,这就是我们的万里江山。」

赵琨纠正:「是陛下的江山。」

下一刻,始皇帝拿出一副舆图,徐徐展开,绘制舆图的绢帛的颜色已经略显陈旧,是一张世界地图,始皇帝修长的手指点在地图上,「泰山在这里,朕的疆域居然只有这麽一小块!小叔父,下一个打谁?」

赵琨抓狂,他多年前遗失的地图,为什麽会在始皇帝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