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书吧>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解3 > 第四讲(第2页)

第四讲(第2页)

其次,他第二个心态,就是他以一种平等的心——怎么说呢?他心中的想法:身为一个最后的施主,他认为,这个人不管他是清净的种性,或者是垢秽的种性,都不管。什么叫清净的种性呢?比如说刹利尊姓,国王大臣,这是刹帝利,这种是高贵的种性。什么是垢秽的种性呢?比如说旃陀罗,这是从事杀业的下贱种性。

在古代印度,尊贵的种性跟下贱的种性是不可以往来的,也不可以住在一起,甚至于走路的时候都不能走在一起。你身为旃陀罗,你走路的时候不能走中间,你要走在那个马路的旁边,手上拿一个旗子,手上摇铃,告诉大家:我是旃陀罗,我来了,你们赶快离开。所以古时候尊姓跟下贱种性是分得很清楚的。但阿难尊者希望能够“方行等慈”,方就是效仿,他希望能够效仿佛陀平等的慈悲心,而不拣择是尊贵或者下贱种性。这个是阿难尊者的第二个心态。

“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他第三个心态。他希望能够圆满一切众生这整个供僧的圆满功德。如果他今天要是没有乞食得到的话,那么这一次今天的所有的斋主的功德就有所欠缺。所以,他今天是不是能够得到饮食,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是说明阿难尊者拿着钵去室罗筏城应供的时候,他内心的三种状态。那么,他生起这样三种状态,当然是有他的理由。

戊三、等慈之由

我们看第三段。他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心态呢?说明他的理由。看第三段: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之所以能够生起平等心来乞食,他的理由就是:因为阿难尊者在过去做佛陀侍者的时候,他知道佛陀曾经诃责过须菩提,也诃责过大迦叶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内心有不平等的状态。我们解释一下。

须菩提的心态:他在托钵的时候是舍贫从富。须菩提托钵,他不到贫贱的家庭去,专门去找那些住在高级豪宅的富贵人家去托钵。他认为,你们今天之所以富贵,那是你前生有布施。但是富贵人家放逸得很厉害,假设不给你们继续修福报,你来生就完蛋了。你们堕落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赶快要救那些富贵人家,因为富贵人家都是放逸得很厉害,须菩提就舍贫从富。大迦叶刚好相反,他是舍富从贫。大迦叶每一次托钵,都到那些贫民窟去。他认为,你们为什么这么穷?就是前生没有布施。如果今生再不给你们栽培福田,来生就更穷。所以他特别去贫贱的家庭去乞食。当然佛陀对两个人都加以诃责,说这个都是法执——对贫富之法产生执着。

你看《维摩诘经》就讲到一件事,说有一天,须菩提来到富贵长者家,因为维摩诘也是大富长者。维摩诘居士就出来了,说:尊者你想干什么?须菩提说我要乞食。维摩诘居士就把钵拿过来。但是维摩诘居士把钵拿过来以后并没有给他饮食,他问一个问题,他说:须菩提啊,你应当知道,心不等故,法不平等。他说:你在乞食的时候心不平等——你执着富贵人家,所以不平等,有所偏袒,所以法不平等。因为法不平等的缘故,这个布施法也就不平等——我把饮食供养给你,我的功德也就不圆满。这个时候须菩提听了就很害怕,也很惭愧,就把这个钵放着就要走。维摩诘居士就说:你不要走、不要走。我把饮食盛完了,你再把钵带走——就把饮食盛了,再给须菩提。须菩提很害怕,就赶快离开了。

这说明这些阿罗汉,他的内心是我空法有,他对法还是有所执取的,有些对贫穷人,有些对富贵人,是有所执取的。当然这种执取的情况,就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功德不能够广大圆满,所以佛陀就诃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难尊者身为侍者,他也看过佛陀这样的诃责,就觉得他应该避免这种情况,所以他“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他就很仰慕佛陀所开示的无遮的平等法门。他说:我一个出家众,不应该预设立场,我不应该有所拣别的。我应该以平等心,一家一家地乞食,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越众生的怀疑跟毁谤。你看维摩诘居士就说了:你心不等故,法不平等;法不等故,这个功德就不圆满。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希望能够远离这种不平等的毁谤,所以他就“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因为他平等地乞食,他就一步一步来到了城隍。城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城外的土坑。古代的城外面,有水的叫作护城河。为了保护这个城,不让别人来攻击、侵略就有护城河。但是没有水的叫作土坑。挖一个土坑,这个土坑就是城隍。因为阿难尊者从外面回来,慢慢地已经走到了室罗筏城外的土坑,也就是说他即将要接触到城门,而且缓步地走到了郭门(就是城的正中的大门)。这里是说他慢慢地走到室罗筏城的土坑,乃至于慢慢地走到了大门。这个时候他整顿自己的威仪,以严肃恭敬的心来行这个平等的斋法。这是阿难尊者整个乞食的过程。

这一段的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蕅益大师说,古代的注解,对阿难尊者的平等乞食是很有意见。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堕落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难尊者他不拣别贫贱种性,认为他不对。你看,你就是不拣别贫贱种性,所以来到摩登伽女的家庭,来到那些淫女的家庭,所以你才堕落。蕅益大师说,这个古德的注解的责难是不合理的。他说,身为一个比丘,平等乞食这个法是佛陀开的,没有错。错不在平等乞食,错在阿难尊者后面说的——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他的心作不了主。问题不在平等乞食,问题是阿难尊者出家十二年,没有好好地调伏他的攀缘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个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善法来对治,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怎么样?有所取舍。但是你的烦恼慢慢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因为这样你的心量才会广大。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在本经的后面也会说到,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会觉得:哦,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事情是对,这个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所以后面它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所以这当中就使令整个菩萨的法执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简单地说就是平等,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希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这个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灾难。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是非要把它厘清。

丁三、淫室误堕

我们看第三段:淫室误堕。

阿难尊者因为他平等乞食,他没有作一些拣别,也就来到了这个淫女的地方,而一时地堕落了。我们看经文: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阿难尊者因为曾经看到佛陀赞叹平等不二的法门,所以觉得应该要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就不拣别贵贱,就以平等心来次第地循乞。因为这个因素,就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这个淫女的处所,结果遭到一个非常广大的幻术。这个幻术是一种咒术,它能够使令一个人的内心产生迷惑而失去正常的心智,所以叫作幻术。它这是什么过程呢?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在《摩登伽女经》里面提到说,阿难尊者因为次第行乞,慢慢走到淫室的时候,摩登伽女在远远的地方就看到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具足三十二相,又庄严,而且他跟摩登伽女有五百世的夫妻的恩爱,所以这个时候因缘和合,摩登伽女对阿难尊者产生爱染之心。所以她就禀告她的母亲说,她希望以阿难尊者为她的丈夫。她母亲说,这阿难尊者他是一个出家众,你不能嫁给他,不可以!摩登伽女说,我要不以阿难尊者为丈夫,我的生命就不能相续了。这个时候,她的母亲没办法了,就以娑毗迦罗的这种大梵天咒,把这个咒加持在毛巾上面,盖在饮食上,给阿难尊者来受用。阿难尊者一拿到饮食的时候就中咒,中了咒以后,精神恍惚,如痴如醉,心中了知,但是无力抵抗。他心里面很清楚,就像喝醉酒一样,心里面很清楚,但是身体作不了主了,就精神恍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娑毗迦罗是一个外道的名称,是当时的九十六种苦行外道之一。他们整个外道传承当中,有一种大梵天咒——就是用这个咒来迷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被这个咒迷惑以后,他的整个妄想就启动。阿难尊者随顺这个妄想而转的时候,就摄入了淫室之中。摩登伽女就用淫欲心来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即将要毁破他的内心的清净戒体。

“将毁戒体”这一段,蕅益大师作出了三种说明。

第一点,说是这个地方的将毁戒体,是摩登伽女以幻术来迷惑阿难的,而不是阿难自己故意地毁犯戒体,他是作不了主的,他是被动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他本身并没有犯罪的动机,不是他故意的。这个地方我们注意:第一点,他内心是清净的,只是他作不了主了。

第二点,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他就忆念佛陀,因为他的戒体毕竟还没有毁破,所以他心中还有一分正念。他就忆念说:“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佛陀大慈悲,为什么不赶快救护我呢?因为这样就招感佛陀的救拔。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他这个时候,将毁而没有毁戒体,他还有这样的正念。

第三点,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示现凡夫。因为有注解说,阿难尊者在刚开始是证得初果。蕅益大师说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是个凡夫。因为初果圣人有道共戒,怎么会将毁戒体呢?既然是将毁戒体,也就是说假设佛陀没有来救拔,他就要毁破戒体,这叫将毁戒体。看得出来这个当机众——阿难尊者是示现一个凡夫的。那么在这样的紧迫情况下,阿难尊者的戒体释放一种皈依佛陀的信心,说是:“如来大慈,宁不救护?”

这是阿难尊者堕落的整个过程。

丙二、神咒护摄分三: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看第二段,神咒护摄。

这以下说明佛陀的救拔行动。这当中有三段:第一个,大悲鉴物恒不忘念。第二个,放光说咒表示密因。第三个,文殊往救破邪归正。先看第一段:

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身为佛陀,当然他那个时候是在波斯匿王的王宫应供,但是佛陀的心的确不可思议,在应供的时候,他那一念即空即假即中的心,同时能够知道,阿难尊者已经被咒术所控制。那个了了常知的大圆镜智,他就知道了。知道以后,他采取什么行动呢?“斋毕旋归”,用斋以后就马上归回只桓精舍。

这在佛陀一般的常法中是很特别的。佛陀一般来说只要应供完,他一定要说法。但今天应供完以后,马上就回去,没有说法。所以这些经常跟随佛陀的国王、大臣、居士们就知道,今天一定有特殊的状况,佛陀应该会说很特别的法门。所以,佛陀一回到精舍,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也一起回到佛陀的精舍。他们知道有事情生,他们知道佛陀因为这样子,将演大法。

这个地方的经文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蕅益大师特别挥的,就在“如来知彼,淫术所加”的“知”这个地方。什么叫知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叫作“知”。蕅益大师说,整部《楞严经》讲了三卷半,就是在明这个“知”字。就是当我们把这些生灭的无穷无边的妄想都拨开以后,看到你内在的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那个就叫作“知”,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个“知”。“知”这个字,是我们每一个凡夫要赶快找到的本来面目。

当然,如果佛陀只有“知”,那么是不能用。佛陀之所以救拔,那必须要怎么样?众生有感,佛陀才能够有应,还必须有阿难尊者在将毁戒体的时候,他忆念佛陀——“如来大慈,宁不救护?”所以我们讲感应道交。身为阿弥陀佛,他的心是无所不知的,但是他不能主动救拔你。我们要忆念佛陀,佛陀才能够产生行动。所以这个地方,“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这个是佛陀主动的部分。但是他“斋毕旋归”以后,那必须有阿难尊者的忆念,才能够有所行动。所以这个经文大家要把它厘清。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好,我们看下一段: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世尊”,这个时候,佛陀回到了只桓精舍,他第一件事情就安坐,安坐以后就入定。入了楞严王三昧以后,他头顶当中就放出百宝的光明。百宝的无畏光明,这个地方表示佛陀的根本智,也是佛陀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一切执取的智慧。光明当中,出现了千叶宝莲。这个千叶宝莲就表示十法界理具事造十如是的千如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观。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叫千叶宝莲。佛陀的空假二观的智慧就在光中,在宝莲当中,出现一尊化佛。这个化佛是怎么有的呢?是由佛陀的根本智跟后得智所成就的。化佛结跏趺坐宣说楞严神咒。也就是说,整个楞严咒是从佛陀的清净的心中显现的空假中三观的摄受所成就的。为什么说表示密因呢?放光说咒,也就是我们整个修学六波罗蜜应该具足的一个心态。就是说,你应该以什么心态来修习六波罗蜜呢?就是用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态。这也是一切佛陀能够成就功德圆满的一个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看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这个时候,佛陀说完咒,就马上命令文殊菩萨拿着这个咒语去救阿难尊者。文殊菩萨把这个咒宣说出来以后,邪咒就消灭了,消灭以后阿难尊者就如酒醉初醒。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两个人(这两个颠倒的心醒过来以后),一同带到佛所。这个地方的破邪归正,蕅益大师说这是邪不胜正。为什么邪不胜正?外道的邪咒是一念的妄想显现出来;佛陀的神咒是从真如本性清净心显现光明、显现莲华而宣说出来,那是从真实的心生出来。所以真实能够破除黑暗。这个地方是说明破邪归正的情况。

到这个地方,我们等于是把一部经的整个序分,包括通序、别序都说完了。我们下一堂课就讲到正宗分。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