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也就是正式讲到本经的修学方法。
按照佛陀讲经的惯例,在讲正修之前都是先讲道前基础。本经的道前基础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审观因地的心。就是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地是依止什么来安住的。或者说,我们要了解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去审察因地心呢?
佛陀说,我们因地心跟我们最后的果地觉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这当中,本经把因地心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生灭心,第二个是不生灭心。那么什么是生灭心呢?简单地讲就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心的。比方说,你为了要成就庄严的色身、为了成就美好的感受,乃至于美好的想象等等而心。凡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心的,这种生灭心是不能成就不生灭的果报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要离开五阴的果报,而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本性。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在心的时候,我们会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会依止众生而心,依止佛道而心。但是要以本经的思想来检验的话,其实这个都是依止事相的,因为你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很苦而心,看到佛道的五阴身心很安乐而心,这都是一种对立的思考,是生灭心的。所以我们最终一定要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就是说,众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众生,佛道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佛道。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称性起修,你必须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动你的菩萨道。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整个修学的目的,只是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依止一念心性而起修。所以,我们在做三皈依的第一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无上心”。那么什么叫无上心呢?就是起你一念心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就是无上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依止理性而心,不能依止事相,因为事相是一个生灭法。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都是事相。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因地的心一定是要先确认的。
第二个道前基础,就是讲到我们应该审详烦恼的根本。当我们的心开始要趋向佛道、趋向涅盘的时候,第一个很现实的就是对治烦恼。断恶修善,一定是先断恶,才能够修善。这个地方,佛陀一再地提醒我们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在哪里。这个“根本”的意思就是,烦恼平常是在哪里活动的?它的处所在哪里?
按本经的说法,六根是对治烦恼最好的方法,这个角度最佳。你从六根切入对烦恼是最好对治的。为什么呢?因为六根刚好夹在六尘跟六识的中间,它对外攀缘六尘,对内牵动六识,所以我们讲“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你说你直接从六识对治烦恼,很难!因为烦恼一旦变成六识,它的变化就很大。只要这个烦恼到了心识,到了了别功能的时候,你很难对治它。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是你对治烦恼要抢第一时间,它还在六根的时候,它还在明了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我们治病的道理也是一样,小病的时候你就要治。烦恼在六根开始酝酿的时候,这个就是你对治的处所。这是本经一个很重要的思考。
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的活动以后才对治的。《楞严经》是认为这样都太慢了,这样对治烦恼太慢了。在整个业、润生烦恼当中,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就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我们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这个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的最好处所。
所以,两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处所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在修楞严王三昧之前两个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
巳二、别示分六:午一、明眼根相;午二、明耳根相;午三、明鼻根相;午四、明舌根相;午五、明身根相;午六、明意根相
前面把对治烦恼的处所,所谓的六根门头,已经确认,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引导我们对六根有所认识。佛陀讲经是由粗而细,先确定六根是我们的一个对治的地方。那么六根到底是什么相貌呢?佛陀这以下就详细地说明,带
我们进入到六根的世界。
这当中有六段:一,明眼根相;二,明耳根相;三,明鼻根相;四,明舌根相;五,明身根相;六,明意根相。
其实,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开始修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所照了的所缘境,其实就在六根照了。那么,我们对六根的相貌应该有所了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午一的“明眼根相”,明眼根的功德相,说明眼根产生的功能相状。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在六根当中,先我们讲到眼根。眼根有明了色尘的作用,也能够带动眼识的分别。身为眼根,到底它有什么功能呢?“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如同眼根,它的功能是观见一切的万法。那么它在观见万法的过程当中是什么情况呢?是“后暗前明”,就是它后方是看不到的,这个“暗”就是看不见,前方是看得见的。它只能够往前看,不能往后看。这是一个简略的说明。
那么到底眼根在观见万物的时候是什么情况?这以下详细地说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假设这个物质,这个万物是在眼根的前面,那么眼根是可以完全看得清楚的;如果这个物质是在眼根的后方,那么就变成全暗了,完全看不到。前后的情况是,一个是全明,一个全暗。如果这个物质是放在左右呢?是“左右旁观三分之二”。佛陀意思就是,我们眼睛在看左边是以中线为准,往左边是一百二十度,往右边也能够看一百二十度,加起来变成二百四十度。所以,我们整个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眼睛看得到的范围是二百四十度,总而言之,是统摄了整个圆周的三分之二的功德。
所以作一个总结,“统论所作”,我们作一个拢总的说明。眼根见物,功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它只有三分之二的功德。所以眼根在见物的功德,在一千二百功德当中,是只占了八百功德,占了三分之二。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刚刚讲到六根是对治的地方,但是佛陀的意思就是还要再拣别,因为六根太广了。你不能说,欸,我现在是注意观照眼根,明天观照耳根。不可以这样子,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好像说我们在挖井。你不能够说,我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后天再在南边挖一个井,那么你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你应该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在一个地方去挖,才能够很快地挖到水。
那也就是说,在六根当中你要确定,到底你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是要去观察哪一根,而这一根要具足圆满的功德,所谓的具足“圆通常”。身为一个《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个六根的所观境,它的空间必须要圆通的,圆满周遍的,不能有所欠缺;在时间上要“常”,它要恒常相续,不能有间断。
看这个意思,眼根是不具足这种圆通常的效果。所以眼根在本经当中是不列为所观境,把眼根给放弃掉。我们的烦恼是在六根活动,但是你只要把一根的烦恼消灭了(它这烦恼是相通的,你把耳根的烦恼消灭了),其他根的烦恼也就消灭了,所以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烦恼就好。
午二,明耳根的功能相状。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我们看耳根的功能适不适合当所观境。
“如耳周听”,耳根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这怎么知道呢?这以下提出三点: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刚好配“圆、通、常”。
耳根在听闻的过程当中是圆的,因为它对整个十方而来的声音,都能够同时地听闻而没有遗漏。你看,从东边来的音声,从西边来的音声,我们任何方向来的音声都能够同时听闻,没有任何遗漏。所以,耳根在听的过程当中具足“圆”的功能。
“动若迩遥”,这是讲“通”,远近皆闻。前面是讲方向,这个地方讲距离。说我们听的功能,这个声音虽然有远近的差别,有的比较近,有的比较远,但是耳根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不管近,不管远,都能无障碍,所以叫作通。
“静无边际”,前面两个是约着动态的声音来说的,这里是约着静态的无声。比方说,在静态无声当中,我们可以听到无边无际的寂静的声音,而且是相续的、没有间断的。这个地方讲“常”,能够恒常相续,一切时有。
所以我们总结,“当知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在整个六根当中,最殊胜的有两个,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这两个怎么差别,我们再说明。
从耳根的角度,第一个,它空间上是没有障碍,圆通。不管东西南北,不管远近,它都能够清楚的听了。第二个,它时间能够恒常相续。耳根的功能,它不间断,它不休息的。所以你看印光大师《文钞》,他说,我们为什么要用耳朵来听佛号声?我们为什么不用眼睛来看佛像?因为,你眼睛看佛像你是没办法相续,你看一个小时就很累很累,这个眼根的功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功能。但是耳根它这功能特别强,它不用休息。你看我们身体,身根动一两个小时就很累了,耳朵你从白天听到晚上,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又特别养神。你耳根用了十几个小时你不会累,它这个根很奇怪,它不疲惫。所以,身为一个耳根,作为所观境,你不断去观它的时候,它能够产生相续。相续的意思就是容易成就三昧,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它有这种“常”的功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看得出来,在六根当中,耳根——当然这个是约着娑婆世界,其他世界我们就不谈了。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的确是很好用的。要返妄归真,这个耳根它是具足圆通常。
“午二”是说明,耳根的功德相是圆满的。
看第三,明鼻根的功德相状。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那么这个鼻根的功能是什么呢?是嗅闻。它能够嗅闻种种的香臭的香尘。它在嗅闻过程当中,是通于出息跟入息的,所以它是“有出有入”,出者取香,入者闻香。当它出的时候,是去取这个香的所缘境;当它吸进来的时候,就开始闻香。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而阙中交”。这个“中交”就是说,在出息跟入息中间有一个暂停的时间,而在暂停当中它就不能产生嗅闻的功能,这功能要暂停一下。所以我们考验鼻根的功能,是“三分阙一”,只有得到三分之二。因为它在进出的时候,是有中间的地方休息,所以只有三分之二,八百功德。所以,身为鼻根,它的功能不能相续,因此三昧难成。你如果说以鼻根来当所观境,一天到晚在那边等烦恼,等了半天你很难成就,因为你这个所观境找错了。后面会说,你找错了所观境,是日劫相倍。同样的用功,你那个烦恼对治的处所错误,你修一劫的时间,人家修一天,跟你功德一样。所以,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是相当重要。
第四,明舌根相,舌根的功能相。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的功能,这个地方讲到“宣扬”,它能够做种种的宣说跟扬化。它宣说什么事情呢?“尽诸世间出世间智。”它能够穷尽地表达一切世间的智慧,所谓世俗谛的智慧,讲到一切的善恶的因果的道理,以及整个出世间的智慧,就讲到胜义谛,讲到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它在宣扬的过程当中,“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虽然在言词的表达上是有时间限制的,比方说我们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乃至于九十分钟,时间到了就要下课,但是它所诠释的道理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就能够得到无穷无尽的道在心中生起。所以这个舌根的宣扬是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那么这段经文它的意思,表面上好像,哦,那这样子舌根的功德是很不错,一千二百功德!但是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你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差别。他说舌根的功能其实是有两种:一者知味,二者宣扬。我们一般也不可能经常宣扬。他说知味是粗劣的,宣扬是殊胜的。这个地方,但举宣扬,而没有列出知味,所以这个地方只是就着宣扬这一部分。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舌根是用来辨别滋味,所以它的功能变得比较粗劣。
午五、明身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