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书吧>掌中念雪梨亭不悔笔趣阁 > 第72章(第1页)

第72章(第1页)

虞愔坐到案边,捧起盛粥的白瓷小碗。碗里一枚小勺,轻轻搅动,稻米和莲子的清香就飘出来,熨帖的温热融融化在掌心。

她始觉饥肠辘辘。

“此粥何处而来?”天光尚早,;僚属未至,膳房更不会开。她随口问着,舀了一勺白粥送入口中。

”本官煮的,味道如何?”南衡笑问。

苦……

虞愔咽下第一口,在心里苦笑,她掺在粥米里的莲子是未去心的。

莲子心中苦,她每日煎服的汤药,便有莲心一味。并黄连、蛇胆、枇杷等,能清寒于。

这苦涩的味道她习以为常,但稻米软糯清甜的口感下,竟不愿再吃这样的苦。

虞愔蹙眉将粥碗搁回案上:“大人煮的粥也太苦了,莲心不去,再好的粥米,也是焚琴煮鹤,煎水作冰。”

“所以,虞女官觉得,这粥里用的是好米?”

“自然不差。”虞愔复避开莲子,独舀了半勺清粥来喝,入口却淡而无味,甚至有些糟糠之败。她心中奇怪,初尝那粥,分明是软糯香甜的味道。

南衡道:“没了莲心之苦作衬托,粥米原形毕露,大减其味。所以,莲心是一味好物,治脾虚胃寒,又能叫人忆苦思甜、唇齿生津,于虞女官大有裨益。”

虞愔疑道:“金秋才过,稻株新熟,这官米里,怎会有陈米?”

南衡道:“今岁这米,从永康郡东湖县收来,民谚有云:苏湖熟,天下足。可这东湖一县的百姓却缴不起粮,拿去岁的陈糠烂谷滥竽充数。”

虞愔一阵心凉,手中的清粥还有余温,她望着莹白细瓷内干瘪轻浮的粟米,眼前如见颗粒无收的稻田,和沉苛严赋下埋首耕作的黎民。

“怎会如此……”虞愔一阵怔愕。

这天下的半个粮仓去哪了?国家已经失去了军队,若连粮仓也被硕鼠巨蠹蚀空,大齐拿什么抵御北边自号为“魏”的鲜卑族?

南衡振袖在桌案前坐下,从抽屉里取出一些颇为隐秘的奏疏,朱封上拦腰系了一条黑缯。

他抚着这些题本,对虞愔说:“这是御史台走访东湖时所撰实录,已在中书积压了两年,若非本官仰仗职权之便,这些东西,就要长久尘封下去,霉烂、腐朽。”

他的声音波澜不兴,有一种俯察苍生的孤漠。

他不是观音,观不得自在。

虞愔望着他,他坐在一张质朴的枫木案前,却也如临百尺危楼安坐听风雨。

薄光从他身后几净的轩窗投射而下,将他整个人笼在晨雾里。秋光净,淡烟凝。他逆着光,一身朱衣,睫翳低垂。

这情景,似曾相识。令虞愔有一瞬间恍神。原来,这大半年,寒来暑往,夕惕若厉,他却一直在做他父亲未做完的事。

田亩改制,关乎粮产、农兴,甚至军资、财政。然内忧外患,进退无门。

他无论怎么做,也无法忤逆上位者的意志,似深秋的病蝉,等不起来年的春潮。

虞愔复捧起案上早已冷掉的米粥,望着碗中即便被泡涨依然并不丰满的米粒。想南衡不能亲赴东湖,这些陈米,不知冒了多大危险偷偷带入宫闱。

为了食民之箪、察民之苦,这样清苦的糟米莲子粥,他又不知在寂寥的长夜,独自喝了多少碗。

她想到此处,便就着碗沿,要将碗中清粥吃个干净。

是了,良药苦口,但想要解边地黎民之倒悬,救大齐国体之累卵,这点苦涩,又太微不足道了。

一只手以大力扣住碗底,是南衡。他从桌案的对侧倾身过来,绯袖逶迤。

“粥冷了。”他说。袖底修长的手间有不容置喙的力道。

他撤下她手中的粥碗,半是叹息地对她说:“虞女官,下回能不能听从本官的安排,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他依着白瓷小碗的另一端,将余下小半碗冷粥食尽。又冷又苦又黏腻的滋味,在他的记忆里,总是与漫天大雪下,胞妹和母亲咸涩的啼痕相映衬。

“罢了,”他放下碗,对虞愔说:“快到上值的时辰了,你出去罢。”

虞愔有些犹疑,最后还是朝他揖过礼,关门退出去了。

金风玉露(三)

齿舌间仍残留清苦的余味,南衡让她尝这苦粥,是想告诉她,他正在孤注一掷所作的事。

对她,他只希望浅尝辄止,这便是他所谓的“安排”吗?

房门掩闭,一门之隔,他始终都是一个人,囿于四面萧壁,日夜提防明枪暗箭。

虞愔在外间当值,除了枯燥冗沉的文案、抄录,一日并无大事。辰时间南衡上朝,绯衣蔽膝,漆纱笼冠,手持象牙白笏板,腰双绶,目不斜视。从牙房内推门匆匆往銮殿而去。

等那袭绯衣再度掠入视线,已过未时,晷针偏移,膳房送食盒至衙署。

到申酉之交,事毕散衙。明日是休沐日,南衡今日倒未再留衙,故也没有折腾虞愔。他锁起牙房门扇,独身一人率先离去。

因枢相随军赴西城一带荡击魏寇,为行军参谋,此一众同僚间以南衡官职为最大。却因南衡其人心思缜密,自赴任后寡言简行,日伏于牙房,加之南氏之前出过那档子事,南衡曲高和寡,身后并无多少趋从者。

虞愔跟在他身后,亦渐渐与旁的僚属拉开距离。过明宣门之前,须暗合官阶之尊卑,虞愔刻意放慢足步,并不想逾越过他去。却察觉到他有意放缓步调,仿佛是在等她。

虞愔便同他越走越近,挨在他身后时,南衡稍一顿足,与她并肩。一朱一碧两道清瘦的影,一如绛珠,一似露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