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丙寅年和丙申年这两年啊,自然界的节奏可有点特别。按照五行八卦那套说法,这时候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得跟着“少阳相火”、“太羽水运”、“厥阴木”这三个大佬的节奏来跳舞。咱们一个个来看哈。
先,“上少阳相火”,你可以想象成是天空中的一把大火炬,温暖中带着点热烈,就像夏天的阳光,火化二,就是说这股火的力量是适中的两倍,让你既觉得温暖又不会热得受不了。但别急,还有“中太羽水运”呢,这可是个大冰块儿,寒化六,意味着寒冷的力量级加倍,简直就是冬天里的终极boss,冷得你直打哆嗦。最后,“下厥阴木”,就是春天的那股生机勃勃的风,风化三,温柔中带着生机,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给人希望。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正化日”,也就是自然界最自然、最和谐的运行状态。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咱们人体也得跟着自然界的节奏来调整,不然就容易生病哦。
那么,怎么调整呢?当然是靠吃和药了!这时候,咱们得吃点啥、喝点啥呢?
“其化上咸寒”,说的是这时候咱们得吃点咸味带点寒性的食物或药物,比如海带啊、螃蟹啊,或者是苦寒的黄连之类的,可以帮你清清火,别被天上的大火炬给烤焦了。
“中咸温”,则是要吃点咸味但温性的,比如盐焗鸡(开个玩笑,别真吃太咸了哈),或者是温性的药材,比如附子,可以中和一下那个大冰块儿的寒气,免得冻成冰棍儿。
“下辛温”,就是得吃点辛辣温性的食物或药物,比如姜、蒜、辣椒,或者是桂枝汤这样的温补方剂。桂枝汤啊,那可是个好东西,做法也简单:桂枝克(大约就是一小把),白芍克(也是一小把),炙甘草克(差不多就是一小撮),生姜克(切片,大概三四片),大枣枚(记得去核哦)。把这些材料放到锅里,加水煮个o分钟,然后滤掉渣,剩下的汤水就是桂枝汤了,喝起来暖洋洋的,特别适合这时候补补身子。
再来说说脉象吧,这可是中医诊断的绝活之一。这时候,如果你的脉象是那种洪大有力的,就像夏天的大太阳一样,那就说明你可能有点上火了;如果是那种沉迟无力的,就像冬天的寒风一样,那就得注意保暖,别被寒气侵袭了;如果是弦细的,就像春天的嫩叶一样,那就说明你的气血还是比较顺畅的,继续保持哦!
话说这“丁卯(岁会)、丁酉岁”,听起来就像是两个神秘的时间节点,其实啊,这是中医里的“五运六气”学说里的专业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天干地支来预测每年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情况的一种方法。丁卯年和丁酉年,就是两个特定的年份,这时候的天地之气有它独特的规律。
“上阳明金”,咱们可以理解为,那年上面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清冷,就像是金秋时节的凉风拂面,对应的脏腑呢,就是肺和大肠,它们都属于“金”这个五行属性。“中少角木运”,哎呀,这说的是中运,也就是那年的主要气候影响力,偏向于“木”,代表生长、生,但因为是“少角”,所以力度不大,就像春天里细雨绵绵,温柔得很,对应的脏腑是肝和胆,肝喜欢条达,不喜欢被压抑,这时候就要顺着它的性子来。“下少阴火”,则是说下面的气候特点是温暖甚至有点热,像是盛夏的烈日,对应的脏腑是心和小肠,它们得好好“灭火”,保持清凉。
“清化热化胜复同”,这句话挺有意思的,说的是那年干燥和炎热的气候会交替出现,就像是在玩“你来我往”的游戏,一个接一个,不分胜负。而“邪气化日也”,则是说这种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生,比如疾病,就像是自然界的“小调皮”,时不时来捣乱一下。
“灾三宫”,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是指按照古人的方位划分,可能会影响到某些特定区域的人或事物,咱们现代人听听就好,别太当真,毕竟咱们有现代科学嘛。
接下来是“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这是说那年干燥、风和热的程度,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强度,就像是给气候做了个评分。咱们可以理解为,干燥是分,风是分,热是分,这“正化日”啊,就是自然界正常运行的规律,咱们得顺应它,才能身体健康。
到了“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这可是咱们食疗养生的宝典了。意思是说,那年要是感觉干燥不舒服,可以多吃点带点苦味又稍微温暖的食物,比如苦菊炖点温和的鸡汤;要是肝不太舒服,就来点辛辣的,但别太猛,比如青椒炒肉丝,中和一下;要是心火旺,那就得吃点咸寒的,比如凉拌海带,给身体降降温。
不过啊,说到方剂,咱们今天就来个现代版的“创意改良”吧!假设你要应对那个“上阳明金”的干燥,咱们可以来个“润肺小甜汤”。材料嘛,就是雪梨一个(约oo克),切片,银耳一小朵(约o克),泡后撕成小朵,再加上点冰糖(约o克),红枣几颗(约克),一起放到锅里,加水没过材料,小火慢炖个半小时,一碗清甜滋润的“润肺小甜汤”就做好了,既美味又养生,比古人那些苦哈哈的药汁可诱人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脉象嘛,咱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就是其中一项。在那个“丁卯、丁酉岁”,要是感觉到脉象偏浮、偏快,就像是水流湍急,那可能就是体内有热,得注意清热降火;要是脉象细而涩,就像是小溪里的水被石头挡住了,那可能是气血不通,得活血化瘀。
话说在戊辰年和戊戌年啊,这天地间的气候可有点意思。上面呢,是太阳水当家,想象一下,就像是天空中挂了个大水球,时不时给你来点雨露均沾;中间呢,是太徵火在捣鼓,就像是大厨在锅里加了把火,热量那是蹭蹭往上涨;下面呢,则是太阴土坐镇,感觉大地妈妈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湿气那叫一个重啊。
这“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是个啥?咱们得这么理解:寒冷的力量呢,就像是冬天里的六把大冰刀,嗖嗖地往你脸上刮;热量嘛,就像是夏天里的七个大火炉,烤得你外焦里嫩;至于湿气,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五朵小乌云,跟着你转圈圈,甩都甩不掉。古人管这叫“正化日”,意思就是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规律。
接下来,咱们说说怎么通过吃喝来应对这些变化。根据古人的智慧,“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听着像不像一份高级定制的食谱?
-“上苦温”:上面的太阳水多了,咱们就得吃点苦的、温的食物来平衡一下,比如苦瓜炖羊肉,苦瓜的苦能清热解暑,羊肉的温又能暖身驱寒,简直就是一对黄金搭档!
-“中甘和”:中间的太徵火太旺了,咱们就来个“甘和”大法,吃点甘甜又平和的东西,比如甘蔗汁拌蜂蜜,甘甜入脾,既能解渴又能调和火气,喝了之后保证你心情美美哒!
-“下甘温”:下面的太阴土湿气太重,咱们就来个“甘温”策略,比如红豆薏米粥,红豆甘甜,薏米温性且能去湿,一碗下肚,湿气跑光光,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说到药方,有这么一个方子——“苦甘温祛湿汤”。
-苦甘温祛湿汤:主要成分包括苦参克(苦以燥湿)、甘草o克(甘以和中)、黄芪o克(温以补气)、茯苓o克(利水渗湿)。制作方法是,把这些药材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约没过药材两指高),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o分钟,滤掉药渣,一碗香喷喷的“苦甘温祛湿汤”就出炉啦!这汤不仅能祛湿,还能补气养血,让你的身体由内而外散健康光芒!
至于脉象嘛,古代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其中的一绝。想象一下,你的脉搏就像是家里的水管,健康的时候,水流顺畅,不快不慢,那就是“平脉”,就像是一悠扬的小夜曲。
-如果寒气太重,脉象就会像冬天里的水管,冻得直哆嗦,跳得又紧又快,那就是“紧脉”,像是在说:“冷死我了,快给我加点温!”
-要是热气太旺,脉象就变成了夏天的热浪,一股股热浪冲击着,跳得又快又有力,那就是“洪脉”,像是在喊:“热死了,快给我来点冰镇西瓜!”
-湿气太重的话,脉象就会变得软绵绵的,像是被水泡过的海绵,跳得慢还沉重,那就是“濡脉”,仿佛在说:“我湿透了,快来给我晒晒太阳!”
话说这“己巳、己亥岁”,听起来就像是某个武侠小说的年份设定,但其实它是中医里用来描述特定年份气候对人体影响的一个说法。这时候啊,天地间的大自然就像是在玩“角色扮演”,上面是厥阴风木当道,中间呢,是少宫土运在默默耕耘,底下则是少阳相火在热情燃烧。这风气、湿气、火气,它们之间你来我往,互相较劲,就像是班级里的小朋友们,有时候风和日丽,有时候就火花四溅了。
“风化清化胜复同”,这句话听起来好深奥对不对?其实就是说,风气和清气(可以理解为清新的空气或者是一种温和的气候力量)在这一年里是主角,它们时而你强我弱,时而你退我进,像是在跳一场无声的舞蹈。而“邪气化日”呢,就是告诫我们,这时候自然界中那些不太友好的“小妖精”(比如病菌、病毒)可能会趁机作乱,让我们得小心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