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书吧>春秋五霸越王勾践 > 第二十三章 会盟舒州(第3页)

第二十三章 会盟舒州(第3页)

勾践道:“子不必如此决绝,寡人给子一天时间。明日此时,还在这里,回寡人的话。”

范蠡稽首而去,挨至黄昏,乘一扁舟,出齐(女)门,涉三江,入渤海湾。至今齐门外有地名蠡口,即范蠡涉三江之道也。

次日,勾践左等右等,不见范蠡来见,忙使人召之,方知范蠡已于昨日子时一刻遁去。勾践愀然色变,谓文种曰:“蠡可追乎?”

文种曰:“蠡有鬼神不测之机,不可追也。”言毕而出,一道士拦而问曰:“汝是文大夫乎?”

文种颔首。

道士双手呈书,言之曰:“此乃范大夫之书也。”

文种接书,展而阅之。书曰:

弟前言退隐江湖之事,兄不以为然。然弟经过半月的深思,还是觉着你我应该退出江湖。“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夫差之言不谬也。弟观大王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必为大王所诛。

文种看罢,欲待详问道士,已不知何往矣,喟然叹曰:“少伯之虑,岂不过乎?”

某日,与计倪闲坐,言及范蠡之书,计倪道:“范蠡的话,也许是对的。”

三个月后,勾践起驾还越。也不知是他真的怀念范蠡,抑或别有用意,突然降旨一道,让范蠡之子范江承袭大夫一职,且以百里之地相封。范江勉强就职,但封地坚辞不受。

时隔一月,又命良工,用上等之金,铸一范蠡之像,置之座侧。

对此,文种不仅没有顿悟,反觉着范蠡多疑,不该出走,愧对勾践。

计倪、诸稽郢从中悟出了一些道道,效法范蠡,也来一个退隐江湖。

曳庸也想退隐江湖,不知为甚,勾践竟然没有同意,曳庸便装起疯来,不再上朝。

唯有文种,照常地上朝、下朝。一有闲暇,便去街巷或乡村转悠,遇有贫困之人,施以钱帛。遇耕者,躬身秉耒,朝野皆以为贤,勾践深忌之。

是时,鲁国之君乃是鲁哀公,但真正掌握鲁国大权的是“三桓”。

何为“三桓”?

“三桓”者,鲁国的三家公族公族:诸侯的同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子孙,所以又称“三桓”。

“三桓”的崛起,始于经济,他们不断扩展私田,致使公田公田:指井田制度下,由若干农民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全部交给统治者的土地。同私田相对而言。,也就是井田数量日益减少。井田少了,国家的收入自然也就少了,入不敷出,不得不实行“初税亩初税亩:中国古代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中国古代征收田赋的开始。”。这一实行,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这就等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一承认,加快了鲁国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奴隶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井田制一瓦解,奴隶社会自然而然也就瓦解了。故而,各诸侯国的君主,对鲁国很关注,对“三桓”恨之入骨。作为霸主的勾践,岂能坐视不管!

勾践几次欲要出兵鲁国,讨伐“三桓”,但他深忌文种之才,以为灭吴之后,无所用之,恐其一旦作乱,无人可制,遂把讨伐“三桓”之事搁置下来。

“三桓”呢,得寸进尺,来一个“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他们不只分了公室的土地,还分了公室的军队,致使鲁哀公一无所有。鲁哀公越想越气,唆使“三桓”的家臣和其他宗族的人起兵反抗“三桓”,结果全被“三桓”镇压下去,鲁哀公不得不跑到越国,哭诉于勾践。

这一次,勾践不能不管了。但要出兵鲁国,文种怎么办?有道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杀!

既然铁了心要杀文种,何患无名?

可他这个“名”,太勉强了。

是时,文种有疾在家,闻听大王到了,抱疾而迎。勾践登堂之后,解剑而坐,一脸严肃地说道:“寡人有一疑事,百思不得其解,特来向子就教,请子不吝赐教为盼!”

文种慌忙一揖说道:“大王太高看为臣了,为臣不敢……”

“当”字未曾出口,被勾践摇手止住:“古哲人有言,‘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子有七术,寡人行其三,而吴已被灭,尚有四术,安所用之?”

文种开始冒汗了,硬着头皮回道:“臣不知所用也。”

勾践曰:“子如果真的不知,寡人这就告子,余之四术,可为寡人之先王谋于地下!”

言毕,丢下佩剑,升舆而去。

文种跪送勾践下堂,方才起身拿起勾践所遗之剑视之,剑匣有“属镂”二字,即夫差赐子胥自刎之剑也。

文种仰天叹曰:“古人云,‘大德不报’。吾不听范少伯之言,终为越王所戮,岂非愚哉!”

说毕,泪如雨下。

少顷,忽又大笑:“百世之下,论者以吾配子胥,亦复何恨!”遂伏剑而死。

勾践得知文种已死,大喜,葬其于卧龙山,后人改其山为种山。

一年后,海水大发,穿山胁,种之冢忽然崩裂,有人见伍子胥同文种前后逐浪而去。今钱塘江上,海潮重叠,前为伍子胥,后乃文种也。

勾践杀了文种,本应出兵鲁国,鲁哀公突然驾崩,遂止。

三个月后,又欲出兵,国内叛乱迭起,叛乱者多为文种、范蠡旧部,闹得勾践疲惫不堪。不得已,遣人去访范蠡,欲让范蠡出山为他收拾残局。

是时的范蠡,早已更名为鸱夷子皮,躲到齐国经商去了。

他之所以要更名为鸱夷子皮,乃因伍子胥而起。

伍子胥的文韬武略,简直是举世无双,为吴国的振兴和强大,立下了不世之功,却被夫差逼死,装入鸱夷之器。

范蠡之所以要更名为鸱夷子皮,一来为了纪念伍子胥,二来也是为了警告自己:你本已该死,却没有死,但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你的一切要重新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